一、《活着》,豆ban评 分9.4
《活着》是余华最 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主角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却因为嗜赌如命赌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因贫困患病去世,他自己又被抓了壮丁,几经波折后回到家里,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离世,最后只能和老牛相伴终老。
有评论说福贵之所以能在几近毁灭性的人生波折中仍然顽强地活下来,正是因为年轻时的率性而为,苦难本身不值得赞扬,但如果已经享受过世界的一丝厚待,那么即使后半生很不顺利,至少在心里层面上没有那么多的愤恨。
也有人说,徐福贵悲惨但又坚韧的一生,能让我们感悟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尊重。
展开剩余98%二、《许三观卖血记》,豆ban评 分9.1
《许三观卖血记》比《活着》更现实更扎心,卖血几乎是一个普通人最 穷途末路的生存方式,而许三观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卖了12次血,每次卖血,都不是为了自己,而仅仅是为了维系基本的生计。
读完《许三观卖血记》,你就能充分感受到,普通人光是活着,就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和能量,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来和希望,更别说筹划人生改变命运了。
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你能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而不再和别人攀比甚至为此引发长时间的焦虑,或许就是最 好的自救吧。
三、《在细雨中呼喊》,豆ban评 分8.8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个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故事,主人公孙光林生活在一个爸妈不爱、兄弟不亲的家庭里面,6岁被送养,12岁因为养父母家庭破裂又回到原生家庭,继续被强势又无德的父兄压迫到千疮百孔。
从这本小说里面,我们更能共情到余华那句“童年的创伤不是一场大雨,而是余生无尽的潮湿”所表达的无力和渴望,现实越是残酷,主人公心里越是渴望温暖,在细雨中呼唤亲情、友情的回归。
与我们通常对农村人“热情淳朴”的印象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相对匮乏,亲情就会因此更加冷漠和疏忽,以至于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受伤,这也和现在从农村来到城里打拼的70/80后有着广泛的心里同温层。
四、《兄弟》,豆ban评 分8.5
《兄弟》这部作品中的兄弟,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组合家庭异父异母的存在,哥哥宋钢是一个仗义的老好人形象,即使父母都不在了,仍然愿意接济弟弟李光头,双方最终因为一个漂亮的女人林红而分道扬镳并反目成仇。
最后哥哥卧 轨自sha成全了弟弟,遗 书中还原谅了弟弟,说“就算生死分离,我们还是兄弟”,并嘱托弟弟照顾好林红,有点悲 剧色彩的个人英 雄主 义。
曾有媒 体评价说“如果说李光头是一个蹦蹦跳跳的问号,而宋钢则是一个心怀忧伤的感叹号……一个活得自由狂放随心所欲,一个过得谨小慎微沉 重压 抑”,很难说作者更偏向谁,从读者角度来看,比起李光头,我们更不想成为宋钢那样的“老好人”,太傻了。
五、《现实一种》,豆ban评 分8.4
《现实一种》这部小说太先锋了,甚至有点超现实的荒 诞,讲的也是两兄弟的事情,哥哥山岗的儿子不小心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儿子,弟弟中年丧 子心态崩了,一脚踢死了侄子,然后哥哥报复弟弟,弟媳报复哥哥,最终两个家庭都遭遇了毁 灭性打 击。
如果说上面四部小说还抱有一丝温情的话,《现实一种》展现的则是完全冰 冷的世界,我有时候想,如果现实中真的出现了这种事情,最后结果也会像小说里面一样玉石俱焚吗?
仔细想想,会。山岗的儿子皮皮才四岁,就已经习得了大人一样的冷漠和恶 意,对尚在摇篮里的堂弟拧脸蛋、扇弟耳光、卡喉咙,他不值得被宽恕。
都说大人不该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但是如果这个小孩已经与“人之初、性本善”背道而驰,那么我们完全没必要把他当一个小孩,他也理应遭遇现实的暴击。
总结
余华这五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展现了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的命运,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相比余华其他的作品,这五个作品更偏于男 性视 角的家庭和社会问 题,让我们感受到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漳州有名气的作家,首先是“文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因《落花生》被人熟知的许地山、著名诗人杨骚,其次是与北岛、顾城齐名的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还有“新官场小说”领军人物杨少衡,以及曾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何元杰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完整名单吧,其中你知道几个呢?
一、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年),男,福建龙溪(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从小受到闽南山川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率真自然的品格,后凭借着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曾四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文学大师,文化巨匠”。
林语堂
林语堂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主要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代表作《京华烟云》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作品。
二、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年),男,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三岁时随父定居漳州,1913年迁居漳州东门街管厝巷11号,在漳州生活约10年光阴,先后在漳州华英中学、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龙溪师范)任教员并兼任附小主事,后成为“五四”新文学先驱之一,是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爱国学者。
许地山
许地山一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东南亚和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空山灵雨》《缀网劳蛛》,以及译著《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代表作《落花生》的写作灵感便来自其在漳州的生活,这篇散文至今仍然是小学课本的必选文章。
三、杨骚
杨骚(1900-1957年),男,福建漳州人,1918年东渡日本留学,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1928年在上海结识鲁迅,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蒲风等人发起中国诗歌会,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抗日前线访问,被誉为“抗战诗星”,后成为新加坡《民潮》主编、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
杨骚
杨骚是著名诗人,著有抒情诗集《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等,剧本集《迷雏》《他的天使》,诗剧集《记忆之都》,评论、随笔集《急救篇》等,代表作《乡曲》真实地反映了漳州农民运动“乌石暴动”,成为其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另一代表作《福建三唱》被誉为“南方的《松花江上》”。
四、舒婷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漳州龙海石码镇,后随母亲迁居到厦门外祖母家长大,1969年插队到闽西山区,并在知青生活中开始了诗歌创作,1979年诗歌《致橡树》在诗刊发表后广为传颂、一举成名,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运动中,成为与北岛、顾城齐名的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
舒婷
舒婷的主要作品包括诗集《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诗歌名篇《神女峰》《惠安女子》《这也是一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散文集《心烟》《硬骨凌霄》《你丢失了什么》《自在人生浅淡写》等,曾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五、杨少衡
杨少衡,男,1953年生于福建漳州市,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漳州市长泰县坂里公社小学教员、龙溪地区办公室干事、漳州市文联副秘书长、漳州电视台台长、漳州市文联主席,2002年当选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主席,2007年当选福建省作协主席,是新世纪南方实力派作家领军人物。
杨少衡最受关注的小说多聚焦于基层官场,被视为“新官场小说”的领军人物,著有长篇小说《相约金色年华》《金瓦砾》《村选》《海峡之痛》《如履薄冰》,《底层官员》《两代官》等,中篇小说《林老板的枪》《金粉》《该你的时候》《蓝筹股》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文艺奖等。
六、吴玉辉
吴玉辉,男,1954年生,漳州东山岛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早期在漳州市机关单位任职,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也颇有建树,著有长篇小说《援疆干部》《平安扣》《守护》,报告文学《香炉》《谷文昌》《七副碗筷》《四十九个昼夜》等。
吴玉辉的作品多聚焦历史事件与人物精神,语言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援疆干部》被漳州电台改编为广播剧,《谷文昌》被誉为“用文字立起的一座精神丰碑”,这两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近作《鹰眼》,则在抗战文学地图上,补写了福建抗战的重要篇章。
七、何元杰
何元杰,男,笔名何也,1962年生于漳州平和县,1983年毕业于福建云霄师范学校,后历任小学教师、报刊编辑、福建省文学院专业作家、《闽南风》杂志主编、漳州市作协副主席等,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期致力于闽南地域文化书写,作品以漳州及周边地区为背景,展现民间风俗与社会变迁。
何元杰著有长篇小说《嘎山》《烽火泥巴》,中篇小说集《大地粉尘》《捆绑调查》,短篇小说集《雾月星辰》《饥饿的皮肤》四部,其中《嘎山》展现了闽南百年历史传奇,曾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集《大地粉尘》和短篇小说《心花开后是凋落》均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八、赖妙宽
赖妙宽,女,1960年出生,福建漳州人,1977年赴长泰县插队务农,1981年毕业于龙溪卫校医学大专班,后历任芗城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福建文学院聘任制专业作家、漳州市芝山镇镇长助理、市文联办公室主任、《南方》杂志主编,现为厦门市作协副主席。
赖妙宽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天赐》《共同的故乡》,长篇小说《父王》《天堂没有路标》《沦陷》,报告文学《忠诚》,电视剧剧本《百姓有约》等,其中《百姓有约》获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天堂没有路标》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天赐》《父王》《忠诚》均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九、黄清河
黄清河,男,1947年生于漳州,1966年毕业于漳州一中,1969-1970年在长泰枋洋内枋插队,1970-1990年在福建省汽车二团工作,1990年至今在漳州师范学院工作,历任中文系写作教师、院闽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加入中国作协,曾任福建省作协委员、漳州市作协主席。
黄清河
黄清河著有长篇小说《初霁》《擒贼擒王》《上屋抽梯》《以逸待劳》《大肚宰相冯道》等八部,小说集《小城风流》《春水微波》《寻找那个她》等四部,长篇传记文学《杨骚传》等,作品《春水微波》、《顾了一》、《博士们》分获福建省首届、第四届、第五届百花文艺奖。
十、何葆国
何葆国,男,1966年生,漳州南靖县人,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中学教师、报社记者,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主题始终围绕福建土楼与闽南地域文化展开,被视为土楼文学代表作家,现任福建省作协全委委员。
何葆国的创作以福建土楼为核心题材,早期以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主要作品有《土楼梦游》《来过一个客》《永远的家园》等,后转向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作有《土楼》《山坳上的土楼》等。其中《来过一个客》《土楼》获福建省优秀文学奖一等奖,《永远的家园》获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
厦门有名气的作家,首先是祖籍福建同安县的“清末怪杰”辜鸿铭、生于翔安区内厝镇许厝村的七月派诗人鲁藜、电影《小城春秋》原著作者高云览,其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诗人汪国真、女作家斯妤,还有归国华侨、散文作家兼诗人陈慧瑛,以及全国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等。这些知名的厦门作家,你知道几个呢?
一、辜鸿铭
辜鸿铭(1856-1928年),男,祖籍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后迁居南洋,14岁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游学,17岁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是清朝时期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第一人,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1885年归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
辜鸿铭
辜鸿铭的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享有盛誉。二是将外国诗歌等翻译成中文,主要有威廉·柯伯的《痴汉骑马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等,成为近代中国向国内译介西方诗歌的先驱。
二、鲁藜
鲁藜(1914-1999年),男,厦门翔安区内厝镇许厝村人,3岁时随父母前往安南(越南)谋生,1932年回国,1933年后参加左联,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创作的组诗《延河散歌》在1939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传遍世界的福音”,鲁藜由此声名大震、饮誉诗坛,和田间、艾青一起成为七月派诗人代表人物。
鲁藜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红旗手》《鹅毛集》《鲁藜诗选》,短篇小说集《枪》等,他也被称为“泥土诗人”,代表作《泥土》“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成为许多革命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三、高云览
高云览(1910-1956年),男,祖籍翔风里刘五店,生于厦门桥亭街,1926年到上海,在同乡会馆开办的免费学校泉漳中学读书,1927年以后在厦门和漳州任教,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后又一度退居厦门,七七事变发生后赴南洋地区教书,1950年回国到天津定居。
高云览
高云览的主要作品,包括以1930年厦门大劫狱事件为线索写成的中篇小说《前夜》,也有在马来西亚参加“抗敌后援会”时写的中篇小说《春秋劫》,还有在天津定居后,历时四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这部作品在1981年被福建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成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四、许怀中
许怀中,男,祖籍福建仙游,1929年生于厦门鼓浪屿,195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57年起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任厦门市文联副主席、厦门作协主席,1989年任福建省文联主席,兼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等,2009年获中国作协从事文学创作60年荣誉证书。
许怀中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是鲁迅研究家,著有《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创作思想的辩证法》《鲁迅与文艺批评》《鲁迅与世界文学》等,其中《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另外,许怀中还著有散文集《秋色满山楼》《年年今夜》《芬芳岁月》《月色撩人》等。
五、汪国真
汪国真(1956-2015年),男,祖籍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1990年开始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曾红极一时。
汪国真
汪国真的诗歌代表作有《热爱生命》《如果生活不够慷慨》《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跨越自己》《挡不住的青春》《只要明天还在》《山高路远》《旅程》《走向远方》等,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是20世纪90年代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文化现象之一。
六、斯妤
斯妤,女,原名詹少娟,1954年生,福建厦门人,1973年赴厦门郊区海沧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厦门郊区教育科干事,全国青联办公室干事,《青年文学》编辑、编委等,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即以迥异于杨朔、秦牧等前辈的新锐散文登上文坛,著有散文集《两种生活》《某年某月》《风妖》等。
斯妤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斯妤转向小说创作,短短几年间,《故事》《红粉》《梦非梦》《出售哈欠的女人》等小说引起文坛关注,蜚声文坛,被誉为“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两度获得“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
七、陈慧瑛
陈慧瑛,女,祖籍福建厦门,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1959年随母亲返回祖国,1962年从厦门一中毕业,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发表诗文,1967年因海外关系被“发配”到太行山当教师、做农民,1973年被调回厦门同安,1978年调至厦门日报社,1988年后任厦门市作协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陈慧瑛是有名的散文作家、诗人,著有散文集《春水伊人寄相思》《有一种爱叫永远》《心若菩提》《铁骨丹心照汗青》巨龙配资,诗文《梅花魂》《太行妈妈》《水做的闽南》等,她是一位始终洋溢着青春活力和风采的老作家,作品在我国文坛具有独特地位和广泛影响,滋养了无数读者。
八、何光喜(何况)
何光喜,男,笔名何况,1961年生,江西婺源人,1980年因为入伍当兵来到厦门,并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作家之路,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协,1998年凭借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22年与厦门文史学者李启宇合作撰写了首部厦门城市传记《厦门传》。
何光喜是厦门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开埠》《火柴大王刘鸿生》《百战征衣红》《拥抱阿里山》,小说集《童眼》,散文集《隐痛》,报告文学集《较量》等,长篇报告文学《鼓浪世界》《火柴大王刘鸿生》分别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第十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拥抱阿里山》获第四届厦门文学艺术奖。
九、赖妙宽
赖妙宽,女,1960年生,福建漳州人,现任厦门市作协副主席,供职于厦门市文联,她的代表作《天堂没有路标》写的是著名妇产科大夫、厦门人林巧稚的生平故事,正是在书写林巧稚的过程中,赖妙宽渐渐熟悉了厦门的城市气质,并成为厦门的“书写者”,这部作品获得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赖妙宽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天赐》《共同的故乡》,长篇小说《父王》《天堂没有路标》《沦陷》《爷爷的铁皮桶》,报告文学《忠诚》,电视剧剧本《百姓有约》等,其中《沦陷》以1938年厦门沦陷为背景展开叙事,《爷爷的铁皮桶》以儿童视角记录厦门特区建设成就。
十、李秋沅
李秋沅,女,祖籍福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1992年考入厦门大学,自2000年开始写作,后成为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先后20余次在全国全省获奖,四度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2013年打破沉寂,以木棉岛长篇小说《木棉•流年》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填补了福建儿童文学领域六届18年无人获此全国大奖的空白。
李秋沅
李秋沅著有小说《木棉·流年》《木棉·离歌》《天青》《千恒·流光》《水花园》,作品集《走过落雨时分》《记忆的碎片》《木棉岛》《天使的歌唱》《琥珀色的眼睛》等,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女郎》《天使的歌唱》《菊隐》《木棉岛》先后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天青》获得福建省“五个一工程”奖。
福州最有名气的十大作家,首先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第一位现代思想家严复、“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林纾,其次是福州三大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还有与茅盾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以及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完整名单吧,其中你知道几个呢?
一、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男,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西部及闽侯县西北部)人,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湖广总督等职,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并主持编纂《四洲志》,被公认为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被辑为《林则徐集》,主持编纂的《四洲志》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二、严复
严复(1854-1921年),男,福建侯官县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诠释西方现代思想,推动中西文化融合,被视为我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后来开始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在《国闻报》上连续发表译作《天演论》等,并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林纾
林纾(1852-1924年),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幼时家贫,借书苦读,博学强记,工于诗画,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此后进士屡次不中,任苍霞精舍中学堂的汉文总教习期间,与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遗事》,曾风行一时。
林纾是我国翻译文学的奠基人,对我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有深远的影响,被胡适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其180多部译作以“林译小说”而闻名。他的创作也很丰富,代表作有诗歌《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散文《畏庐文集》,小说《京华碧血录》, 剧作《合浦珠传奇》等。
四、冰心
冰心(1900-1999年),女,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州市长乐横岭乡,生于福州乌山脚下的隆普营,1919年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冰心
冰心是20世纪文学巨匠,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春水》《繁星》等,散文集《寄小读者》《南归》等,小说集《冬儿姑娘》《去国》等,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创作风格独特,使得她的文学成就斐然。
五、庐隐
庐隐(1898-1934年),女,原名黄淑仪,祖籍福州闽侯县南屿乡,生于福州市南后街,五四时期著名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又与萧红、苏雪林、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茅盾曾评价她“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
庐隐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前期作品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提倡人道主义的“善”和“同情”,代表作有《一个著作家》《两个小学生》《一封信》等,五四运动后真正显出其创作个性,主要以“心理问题”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
六、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女,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期间结识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3年加入胡适、徐志摩组织的新月社,1931年在《诗刊》上首次以“林徽因”的名字发表诗作,被胡适评为“一代才女”。
林徽因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代表作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深笑》,散文《悼志摩》《窗子以外》,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七、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年),男,原籍福州长乐,1919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茅盾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任会刊《文学旬刊》主编,并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3年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先后出版译作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著作《文学大纲》《中国短篇小说集》等。
1931年起,郑振铎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等,先后出版散文集《海燕》、文艺杂论集《文探》、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等,他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之一,是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一名真正的斗士。
八、胡也频
胡也频(1903-1931年),男,原名胡培基,福建福州人,早年辍学当金铺学徒,1920年赴上海求学,1924年在北京参与编辑《民众文艺周刊》并发表处女作《雨中》,1925年与丁玲结婚,1928年赴上海与沈从文合编《红与黑》杂志,1930年加入左联,创作了《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等革命文学作品。
1931年胡也频在上海参加会议时被捕牺牲,与殷夫、柔石等人并称左联五烈士,季羡林曾评价他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他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圣徒》《活珠子》等8个短篇小说集,以及戏剧集《鬼与人心》《别人的幸福》等。
九、邓拓
邓拓(1912-1966年),男,原名邓子健,福州闽侯县人,出生于福州乌石山麓,先后就读于闽侯小学、三牧坊中学、福建省立第一高中,1929年考取上海光华大学,1930年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后来成为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邓拓
邓拓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和诗人,著有史学著作《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的杂文集《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等,《中国救荒史》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个人专著,奠定了邓拓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十、谢冕
谢冕,男,1932年生于福建福州市,早年就读于福州三一中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诗歌活动,参与创办学生刊物《红楼》,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师,历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诗探索》杂志主编、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谢冕先后出版了《文学的绿色革命》《中国现代诗人论》《新世纪的太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等专著十余种,另有散文随笔《世纪留言》《流向远方的水》《永远的校园》等,曾获2023年“1573金沙诗歌奖”最高奖“诗歌评论特别贡献奖”。
广东“打工文学”代表作家,早期比较出名的有来自梅州蕉岭的张伟明、来自四川合江的周崇贤,曾因《青春驿站》红极一时的打工妹安子;中期比较有名气的是“打工诗人”谢湘南、安石榴、柳冬妩等。新世纪之后迎来爆发,出现了核心人物王十月、郑小琼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完整名单吧,其中你听说过几个呢,读过谁的作品?
一、第一代广东“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名单
1、林坚,男,1984年在《特区文学》刊发了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成为全国打工文学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外,他还在1990的《花城》杂志发表了小说《别人的城市》。
2、张伟明,男,1964年生于梅州蕉岭,1988年其短篇小说《我们INT》在《大鹏湾》创刊号上发表,让张伟明在文学圈迅速走红,后成为深圳作协理事、广东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我是打工仔》《青春之旅》等。
3、周崇贤,男,1970年生于四川合江,1991年在《佛山文艺》发表了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被称作“打工文学”代表作之一,后来的长篇小说《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部落》《南国迷情》等在打工者中被广泛传阅,2003年成为第一位被中国作协吸收的打工文学作家。
周崇贤
4、安子,女,原名安丽娇,17岁来深圳打工,1991年在《深圳特区报》连载纪实作品《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引起轰动,1992年《青春驿站》出版,被誉为“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安子由此成为明星人物,被誉为“深圳最著名的打工妹”。
5、黄秀萍,女,广东阳春人,上世纪80年代末来深圳打工,1992年凭借反映打工生活的短篇小说《可怨的风雨夜》成为首届深圳青年文学奖得主,成为第一代“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近年来又在《中国作家》上发表了长篇力作《中国智造》。
二、第二代广东“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名单
1、谢湘南,男,1970年代生,湖南衡阳人,当代“70后”代表诗人、打工诗歌代表作家,现任深圳市罗湖区作协主席,1997年凭借《吃甘蔗》等作品入选《诗刊》第14届“青春诗会”,著有《零点的搬运工》《深圳诗章》等五部诗集,2003年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2、安石榴,男,1972年生于广西梧州,1993年4月到深圳打工,历任《大鹏湾》《深圳人》记者、编辑,在深圳、广州分别创立“外遇”诗社和“圣地”文学社,是70后诗歌运动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打工诗人代表人物,著有诗歌合集《边缘》、个人诗集《不安》、专题文集《我的深圳地理》等。
3、柳冬妩,男,1973年生于安徽霍邱,是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1992年高中毕业来到东莞打工,两年内写了上百首打工题材诗歌,包括《怀揣暂住证的人》、组诗《我在广东打工》等,还著有《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等专著三部、《梦中的鸟巢》等诗集三部,曾获首届广东省青年文学奖。
4、何真宗,男,重庆万州人,1993年旅居东莞,曾独立创办《打工作家》(后改为《打工文化》)并引起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城市,也是我们的》、诗集《温暖的城市》、日记体小说《找个陌生人说话》等,代表作诗歌《纪念碑》曾牵动“两会”关注外来工权益而引起轰动。
三、第三代广东“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名单
1、王十月,男,本名王世孝,1972年生于湖北石首,2000年投稿《大鹏湾》 被发掘,从“打工仔王世孝”变成了“编辑王十月”,此后写出了打工文学的经典之作《无碑》,2010年又凭借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鲁迅文学奖,由此成为打工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目前是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王十月
2、郑小琼,女,1980年生于四川南充,2001年来东莞打工并写诗,创作了大量关于打工生活的诗作,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星星》等主流刊物,曾参加诗刊第21届青春诗会,著有诗歌《黄麻岭》《铁》《内心的坡度》、散文集《夜晚的深度》等,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打工诗人”。
3、戴斌,男,1968年生,湖南平江人,1993年赴深圳追求文学梦想,2002年后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深南大道》《献血》《打工词典》都成为了广东“打工文学”的重要作品,是深圳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广东打工文学作家群代表作家。
4、郭建勋,男,1969年生于湖南桃江,1993年退伍后来到深圳,先后干过保安队长、编辑、记者、宣传干事等,10多年来边打工边创作,先后创作出版了《天堂凹》《桃符》等10余部作品,成为宝安打工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现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宝安区作协主席。
5、郭金牛,男,湖北浠水县人,1992年离开家乡赴深圳务工,先后从事建筑工、搬运工等职业,后以农民工身份进行诗歌创作而广受关注,2013年出版诗集《纸上还乡》,受邀参加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是首位登上该舞台的中国农民工诗人。
6、莫华杰,男,1984年出生于广西贺州,2002年到广东务工,曾做过塑胶厂、家具厂、电子厂的员工以及酒店服务员,现在是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代表作《世界微尘里》书写了十多年的打工生涯,荣获首届漓江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长篇小说《春潮》被誉为南方版的《平凡的世界》。
梅州籍的八大著名作家,首先是以《虾球传》闻名遐迩的黄谷柳,其次是被誉为“岭南四大才子”之二的杜埃、杨应彬,还有从梅州走出去,与姚雪垠、徐迟并称为湖北文坛“三老”的碧野,以及获得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的五华县人陈国凯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完整名单吧,其中你知道几个呢?
一、黄谷柳
黄谷柳(1908-1977年),男,梅州梅县人,其作品融合左翼文学与民族化、大众化风格,代表作《虾球传》以粤港地区为背景,讲述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故事,被茅盾誉为"1948年华南最受欢迎的小说",他两次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创作《赴朝日记》并拍摄70张战地照片,这些战地纪实作品构成了岭南文化的重要篇章。
黄谷柳
《虾球传》是黄谷柳的文学巅峰之作,1947年于《华商报》连载后曾引发轰动,小说呈现了流浪少年虾球的成长历程,后被列为广东儿童文学经典,截至2021年仍是大湾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入选广东文学馆永久馆藏。
二、杜埃
杜埃(1914-1993年),男,原名曹传美,梅州大埔湖寮莒村田背角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参加上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开始使用笔名“杜埃”发表作品,后成为广东省著名现代作家,曾任广东省文联第一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兼任《新华日报》《华商报》史学会会长。
杜埃毕生致力于宣传事业和文学创作,其作品《花尾渡》《风雨太平洋》等著作给建国前的漫漫长夜带来了丝丝曙光,激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另外,他把故乡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融入作品,《红堡垒》《山中山》等作品颇具客家乡土气息,反映了山城大埔在工农科卫教等方面的巨大变迁。
三、碧野
碧野(1916-2008年),男,原名黄潮洋,梅州市大埔县人,幼时生活贫苦,由老师资助上到高中,因在潮州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受到迫害,1934年肄业于潮州金山中学,后逃亡北平,1935年开始文学创作,因文学功底深厚,第一篇作品《窑工》发表后好评如潮,更加奠定了他走文学之路的信念。
碧野
碧野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散文集《月亮湖》《情满青山》《天山景物记》等,尤其是散文创作在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1986年与姚雪垠、徐迟一起被推崇为湖北文坛“三老”。
四、杨应彬
杨应彬(1921-2015年),男,梅州大埔县百侯镇人,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和欧阳山、杜埃、吴有恒并称“岭南四大才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中国作协会员,在紧张的战地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之暇,笔耕不止,写下了大量的论文、散文和诗词,是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
杨应彬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小先生的游记》,散文集《岭南春》《春草集》,论文集《碎砖集》,诗词集《东湖诗草》《东山浅唱》《东廓吟鞭》《金华集》(合作),另有《杨应彬作品选萃》《杨应彬文集》等,是现代文学和革命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五、陈国凯
陈国凯(1938-2014年),男,梅州五华县人,1958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广州氮肥厂当工人,同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调任广东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历任广东省作协文学院主任、《特区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广东省作协主席等职,在不同时期都有重头作品出版,2010年获得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陈国凯
陈国凯著有长篇小说《荒唐世事》《都市的黄昏》《一方水土》,中短篇小说集《羊城一夜》《荒诞的梦》《奇才》《摩登阿q》,文学随笔《蓦然回首》等,小说《我应该怎么办》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代价》《大风起兮》分别获第一、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六、程贤章
程贤章,男,1932年生,梅州市梅县人,1953年毕业于桂林广西大学中文专修科,1958年开始从事报业工作,1979年进入广东省作协,历任《汕头日报》《梅州日报》记者、编辑,《风流人物报》主编,广东文学院副院长、院长,嘉应大学客座教授等,后成为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程贤章
程贤章被誉为“当代客家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著有长篇小说《樟田河》《神仙·老虎·狗》《围龙》《大迁徙》《仙人洞》《长舌巷》等十部,其中《神仙·老虎·狗》《围龙》获广东省第三、四届鲁迅文学奖,与廖红球合作的报告文学《大亚湾的诱惑》《梅江舞彩虹》分别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一等奖、二等奖。
七、中杰英
中杰英,男,1934年生,广东梅州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汽车专业并留校任教,后历任北京第一、第二建筑公司技工及工程师、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等,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并担任中央实验话剧院专职编剧,后成为国家一级编剧。
中杰英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罗浮山血泪祭》《在地震的废墟上》,剧本《灰色王国的黎明》《北京大爷》《山河交响乐》等,其中《罗浮山血泪祭》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在地震的废墟上》获1982年《十月》文学奖,《灰色王国的黎明》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山河交响乐》获1997年夏衍文学奖。
八、廖红球
廖红球,男,1952年生于梅州兴宁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后调入广东省作协文学院任专业作家,随后创作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获得国内诸多文学奖项,并有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曾任广东省作协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是国家一级作家。
廖红球
廖红球著有长篇小说《苍天厚土》《爱的古藤》《一个万元户的兴衰》,小说集《血玖瑰》,报告文学《南来的热风》等,曾获1982年广东省新人新作奖一等奖,《人民日报》93-94年度报告文学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第八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等。
深圳十大作家,首先是以报告文学闻名的陈秉安、梁兆松、杨黎光,其次是以小说闻名的南翔、丁力、谢宏,还有以“中国历史大散文写作狂人”而著称的梅毅,以及后来居上的女作家吴君、盛可以、蔡东。这十位深圳作家你听说过几位呢,最喜欢谁的作品?
一、陈秉安
陈秉安,男,1948年生,湖南桂阳人,曾长期担任《深圳特区报》记者部主任、《深圳周末》主编、《深圳风采》杂志副主编等职,现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作为深圳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家,陈秉安的作品兼具新闻纪实性与文学价值,尤其以报告文学著称,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奖。
陈秉安
陈秉安的作品被归类为深圳文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打工文学、城市文学共同构成特区文学版图 ,代表作《大逃港》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逃港事 件的专著,引发官方重视并推动历史研究,与胡戈、梁兆松合著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二、梁兆松
梁兆松,男,1948年生于广州,1964年上山下乡到深圳后海养殖场养蚝,1971年到宝安县一家食品厂工作,1974年起先后调到工人lm.bag9x.cn/8VCT9文化馆、罗湖艺术团,1982年考入深圳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又毕业于深圳大学,先后加入广东作协、中国作协,现任深圳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
梁兆松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我的深圳故事》《旁观者说》,长篇报告文学《铸魂》《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合作)等,曾获1990~1991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奖、广东第四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第七届新人新作奖、深圳大鹏文艺奖。
三、杨黎光
杨黎光, 男,1954年生,安徽安庆人,1992年元月调深圳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深圳法制报》副刊部主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高级记者,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顾问等,作品以报告文学著称,代表作《没有家园的灵魂》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6-1997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杨黎光
杨黎光1990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网》,1992年调入深圳后转入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报告文学作品主要有《没有家园的灵魂》《美丽的泡影》《伤心百合》《打捞失落的岁月》《生死一线》《杨黎光文集》等,这些作品曾获第一、第二、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四、南翔
南翔,男,本名相南翔,1955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现居深圳,是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级作家,曾任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非虚构、评论等作品十几部,曾获广东鲁迅文艺奖、上海文学奖、北京文学奖、“花地”文学短篇小说金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芙蓉文学双年榜(奖)等。
南翔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南方的爱》《大学轶事》《英雄无悔》《前尘民国遗事》《女人的葵花》《绿皮车》等,以及近作《伯爵猫》《遥远的初恋》《洛杉矶的蓝花楹》等,作品主要以深圳城乡为背景,关注境遇各异的普通人的苦乐、迷茫和挣扎,映射出当代城乡生活的幽微曲折。
五、丁力
丁力,男,1958年生于安徽马鞍山,1991年下海来深圳,历任企业高管,参与科技创业与投资管理,2001年后辞职从事职业写作,累计出版《高位出局》《上市公司》等40余部长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当代》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曾任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作协副主席。
丁力
丁力是一位在商海沉浮后华丽转身为高产作家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从《苍商》到《圈套》,从《高位出局》到《前海先生》,每一部作品都精准地解剖着商场的尔虞我诈、人性的善恶交织,让读者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魅力,因此备受读者喜爱。
六、梅毅
梅毅,男,1966年生,天津人,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深圳,入职深圳证券结算公司,1994年发表作品《赫尔辛基的逃亡》,1995年进入深交所国际部工作,并加入广东作协,2000年成为广东省23名首批签约作家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梅毅就因“南方叙事”系列小说而备受文坛关注。
梅毅2004年开始撰写“中国历史大散文”,3年左右完结了11本历史书,包括《隐蔽的历史 》《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小怜玉体横陈夜》《帝国如风》等,被称为“历史写作狂人”,他还自诩为“中国金融界第一位一级作家”。
七、谢宏
谢宏,男,1966年生于粤北,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在中国银行蛇口支行工作,工作期间兼任蛇口半岛诗社社长,主编诗社刊物,早期以诗歌创作为主,后转型小说创作,1990年代起陆续发表《深圳往事》《嘴巴找耳朵》等长篇小说,成为深圳“城市文学”代表作家。
谢宏
谢宏的代表作有《纹身师》《深圳往事》《貌合神离》等,作品深刻展现都市人的情感困境与城市发展脉络 ,其创作曾获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省新人新作奖,2020年深圳文学40年回顾中,谢宏的作品被评价为“将个人命运融入城市发展史诗”的典范。
八、吴君
吴君,女,1969年生,原是河北泊头人,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工作定居,她做过记者,当过公务员,现为深圳市作协主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早期作品以《亲爱的深圳》为代表,聚焦于在深圳打拼的小人物,后期转向深圳的移民群体,通过《二区到六区》《复方穿心莲》等一系列作品,引起文坛的广泛重视。
吴君
吴君著有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中篇小说集《不要爱我》《有为年代》,随笔集《天越冷越好》等,代表作有《亲爱的深圳》《皇后大道》《万福》等,曾获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北京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
九、盛可以
盛可以,女,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湖南益阳,1994年起定居深圳,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北妹》《水乳》《道德颂》《死亡赋格》《野蛮生长》《锦灰》《子宫》等,作品语言风格猛烈,涵盖情感和社会领域,以敏锐观察和冷酷书写而著称,曾获多种文学奖项。
盛可以
盛可以是当下倍受国际文坛关注的女性作家,美国《纽约时报》曾评价她为“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英国《泰晤士报》更直接地称她为“六位你不得不知的中国作家之一”,2023年凭借短篇小说《女猫》获得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评价说“盛可以的小说锋利有力,她对生活的解剖几乎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心的地步。”
十、蔡东
蔡东,女,1980年生,山东人,现居深圳,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教师、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导师,现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天涯》《花城》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2022年凭借短篇小说《月光下》获得鲁迅文学奖,打破深圳小说类作品在该奖项的零获奖记录。
除了《月光下》,蔡东的中篇小说《毕业生》曾获深圳市青年文学奖,短篇小说《往生》曾获《人民文学》首届柔石小说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小说集《我想要的一天》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短篇小说《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获得《十月》文学奖。
广州有名气的作家,首先是被誉为“岭南四大才子”的老一辈作家欧阳山、吴有恒,其次是有名的小说家、剧作家陈残云,他的《珠江泪》《羊城暗哨》曾风靡一时。还有著名的工业文学作家草明,以及写出划时代作品《欧阳海之歌》的金敬迈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广州十大知名作家的完整名单吧,其中你听说过几个呢?
一、欧阳山
欧阳山(1908-2000年),男,原籍湖北荆州,1926年左右来到南方组织广州文学会,创办《广州文学》周刊,1927年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玫瑰残了》,同年组织南方国文学会,成为职业小说家,1932年在广州组织“普罗作家同盟”,1933年参加“左联”活动,1941年到延安创作了有名的长篇小说《高干大》。
欧阳山
欧阳山与杨应彬、吴有恒、杜埃曾被誉为“岭南四大才子”,建国后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等,他的代表作《一代风流》从1957年开始创作,历时将近30年著成,包括《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五大卷,是把他推向世界级大作家的一部巨著。
二、陈残云
陈残云(1914-2002年) ,男,广州市人,1935年考入广州大学文学系,此后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出版诗集《铁蹄下的歌手》,抗日战lm.bag9x.cn/8Q0XY争胜利后在广州与人合编《文艺生活》杂志,发表成名小说《风砂的城》,1946年创作了电影剧本《珠江泪》,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小说家、剧作家。
陈残云的作品多反映珠江三角洲农民生活,具有浓郁南国风情、乡土气息和时代精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电影剧本《羊城暗哨》、《南海潮》(合作),散文《沙田水秀》《珠江岸边》等,电影文学剧本《珠江泪》获1953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长篇小说《热带惊涛录》获1988年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三、吴有恒
吴有恒(1913-1994年),男,广东恩平人,少年时先后就读于家乡郁文学校、广州广雅、知用中学,1954年任广州市委副书记,1958年被下放到广州造纸厂工作,并开始业余创作,1963年转为广东作协专业作家,1979年主持复办《羊城晚报》,晚年担任 《羊城晚报》 总编,推动报纸改革,成为广东新闻界重要人物。
吴有恒
吴有恒是一位有丰富阅历和非凡才华的作家,解放前他投笔从戎,战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解放后他埋头创作,写出了《山乡风云录》《北山记》《滨海传》等多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以及话剧《山乡恩仇记》、 粤剧《山乡风云》、杂文《榕荫杂记》等,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四、草明
草明(1913-2002年),女,生于顺德,在广州读中学时,开始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1931年开始文学创作,参与欧阳山创办的进步刊物《广州文学》的编辑工作,1933年加入“左联’,创作了《小玲妹》《大冲围的农妇》等短篇小说,1941年到延安后完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原动力》。
草明
草明是一生都在写工人的著名老作家,也是有名的工业文学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缫丝女失身记》《原动力》,长篇小说《火车头》《乘风破浪》《神州儿女》,短篇小说集《女人的故事》《草明短篇小说集》等,曾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作家称号。
五、金敬迈
金敬迈(1930-2020年),男,原籍南京,军旅作家,后来成为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演员、创作员,文艺创作组创作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7月发表的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发行量近3000万册,创下中国小说发行量之最,被誉为“一部带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金敬迈
金敬迈是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其作品涵盖了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话剧《双桥会》《神州风雷》,电影文学剧本《铁甲008》,报告文学《那沉甸甸的三百元》《南庄一老农》《虎门啊虎门》等。
六、梁信
梁信(1926-2017年),男,原籍吉林扶余县,1962年调入广州部队政治部创作组,1976年起先后担任电影《南海长城》《战斗年华》《风雨下钟山》《红姑寨恩仇记》的编剧,并创作了电影剧本《特殊任务》《从奴隶到将军》等,也是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红色娘子军》的编剧,2016年获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28日梁信在广州逝世,中国作协发文悼念,称其代表作《红色娘子军》《从奴隶到将军》等“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从军旅作家到电影编剧,从1983年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到2016年获得百花奖终身成就奖,梁信用一生的孜孜不倦成就了不朽的艺术丰碑。
七、岑桑
岑桑(1926-2022年),男,顺德市人,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8年起在广州文化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工作,担任社长兼总编,直到1990年退休,退休后还担任《岭南文库》丛书副主编,成为广东出版界元老级人物。
在长达38年的编辑生涯之外,岑桑还以散文闻名于世,他的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后,曾风行一时,极受读者欢迎,1981年起连续再版累计达12次。2015年12月7日,岑桑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八、章以武
章以武,男,1937年生于浙江宁海,196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历任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主席等,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南国有佳人》,中短篇小说集《应召女郎之泪》《朱砂痣》,电影文学剧本《雅马哈鱼档》等。
章以武
章以武的作品《雅马哈鱼档》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电影二等奖,并入选柏林电影节,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张亮丽名片。另外,其创作的电视剧剧本《南国有佳人》《情暖珠江》均被拍摄播出,五幕话剧《三姐妹》赴港澳公演。2015年,章以武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九、吕雷
吕雷,男,1947年生,籍贯广东惠东,1968年参加广州生产建设兵团,到白曙光农场当割胶工人,70年代初参加兵团组织的知青小说创作培训班,在伤痕文学盛行之时,以其作品《血染的早晨》被文学界关注,写了三个短篇小说后,一跃成为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进入岭南中青年作家中的主力行列。
吕雷
吕雷著有小说集《云霞》《浪尖上的信笺》《望海椰之恋》《阴晴圆缺》,散文报告文学集《白云魂》,电视剧剧本《眩目的海区》,长篇小说《大江沉重》《澳门雨》等,作品《海风轻轻吹》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广东省新人新作一等奖,《火红的云霞》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十、张欣
张欣,女,195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卫生员、护士、文工团创作员,《羊城晚报》资料室、广东《五月》杂志编辑,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作家等,后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市作协主席,作品多反应南方沿海城市白领女性的生活,颇受读者欢迎。
张欣已结集出版小说多部,中篇小说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并于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中篇小说《投入角色》《永远的徘徊》获第三、五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首席》获上海文学奖巨龙配资,中篇小说《伴你到黎明》《岁月无敌》等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发布于:河南省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